2025年3月27日,惠升基金發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 ,公司副總經理李剛因個人原因已于3月25日正式離任 。這一人事變動迅速引發市場關注。公開資料顯示,作為惠升基金聯席總裁、固定收益投資負責人,李剛管理的債券型基金規模逾百億元 ,占公司總管理規模的1/5。其離任背后,不僅是公司核心高管的更迭,更折射出這家“固收為王”的基金公司或許試圖打破產品結構失衡的轉型決心 。不過 ,其在管產品暫未更新任何基金經理變更信息。
李剛離任:固收悍將的謝幕
李剛的離任并不突然。此前,惠升基金已在3月26日公告其管理的核心債基惠升和悅債券增聘孫慶為基金經理,這一動作被市場解讀為其管理權限收縮的前兆 。數據顯示 ,截至2024年末,惠升基金公募管理規模為568.99億元,其中固收類產品占比高達94.7%,權益類產品僅占5.3% ,李剛則是名副其實的固收業務“頂梁柱 ”之一。
然而,固收業務的過度集中也導致公司錯失近年權益市場機遇。2023年至今,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和股市回暖 ,多家公募通過權益類產品實現規模躍升,但惠升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始終徘徊在30億元左右,且多只混合型基金業績持續低迷 。例如 ,李剛管理的惠升惠遠回報混合A任職期內虧損15.82%,且該基金長期大幅跑輸業績比較基準。這一矛盾或成為其職務調整的深層誘因。

圖片來源:Choice
戰略轉向:從“固收為王”到均衡布局?

李剛的離任與惠升基金近期戰略調整高度同步。2025年3月,公司高調引入擁有23年證券從業經驗的“雙十老將”錢睿南擔任副總經理 ,主導權益投資 。錢睿南此前在銀河基金管理的銀河穩健混合累計回報達292.44%,被視為權益領域的標桿人物。這一人事動作被解讀為公司試圖彌補權益投研短板的關鍵舉措。
但轉型之路充滿挑戰 。錢睿南在興業基金任職期間管理的3只權益產品均錄得負收益,其中管理規模最大的興業興睿兩年持有混合虧損超30%。此外 ,惠升基金權益團隊基礎薄弱,當前僅有8只混合型產品,且大半規模不足5億元,投研體系尚未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如何在高波動市場中吸引資金 、重建投資者信心 ,或將是錢睿南團隊的核心課題 。
“偏科 ”隱憂:行業結構性矛盾的縮影
惠升基金的困境并非孤例。截至2024年末,全市場債券型基金規模占比達67%,而股票型基金僅占8% ,部分中小型公募因過度依賴固收業務陷入增長瓶頸。這種結構性失衡在凈值化轉型背景下風險凸顯——截至2025年3月27日,11家披露業績的公募中,6家凈利潤縮水 ,1家甚至由盈轉虧 。
李剛的離任或許標志著惠升基金從“規模驅動”向“均衡發展”的戰略轉折。業內人士指出,公司若想破局,需在三方面發力:
1.?產品線重構:當前公司尚未布局股票型、貨幣型及FOF產品 ,可借力個人養老金政策推出養老目標基金,或開發行業主題ETF拓展增量;
2.?投研協同:固收團隊需與權益團隊形成互補,例如通過“固收+ ”策略平衡風險收益;
3.?激勵機制創新:打破“重規模輕業績”的收費模式 ,探索與長期業績掛鉤的考核體系。
對于這家成立僅7年的“個人系”公募而言,戰略調整的代價可能包括短期規模波動和團隊磨合陣痛,但長期來看,唯有通過多元化布局和投研深耕 ,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立足 。市場下一步將聚焦錢睿南的權益產品表現,以及惠升基金能否真正實現從“偏科生 ”到“全能選手”的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