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今年以來部分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
證券代碼公司原證券簡稱公司現用或擬變更的證券簡稱
301305 朗坤環境朗坤科技
300993 玉馬遮陽玉馬科技
688033 天宜上佳天宜新材
603501 韋爾股份豪威集團
302132 中航電測中航成飛
300893 松原股份松原安全
603319 湘油泵美湖股份
據不完全統計 ,2025年以來,超60家A股公司完成或啟動名稱變更工作,其中超30家公司涉及證券簡稱調整。僅在5月 ,就有10余家A股公司擬變更證券簡稱 。
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上市公司的證券簡稱變更往往是業務調整、戰略轉型或資本運作的“風向標”。近年來,多家公司因業務擴展涉足多元領域 、重大資產重組注入新動能 ,或是為契合科技創新定位、規避行業估值影響等,從而啟動更名。
上述現象既折射出A股公司主動擁抱市場變化的發展邏輯,也反映出行業周期與政策環境對資本布局的深層影響 。
業務拓展引發“更名潮 ”
數據顯示 ,今年以來,湘油泵、韋爾股份等多家A股公司擬變更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
韋爾股份5月19日發布公告稱,其名稱擬從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豪威集成電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擬從韋爾股份變更為豪威集團。
“根據公司目前主營產品品牌影響力及產品類型占比 ,為了便于集團化管理及精細化管控,增加投資者對業務情況的理解和投資判斷,公司擬變更名稱 、證券簡稱 。”韋爾股份方面介紹。
目前 ,韋爾股份逐步構建了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顯示解決方案和模擬解決方案等三大業務體系。2024年,韋爾股份的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191.9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達74.76% 。
多家A股公司擬變更證券簡稱時 ,均披露了現有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第1號——公告格式(2025年4月修訂)》顯示,證券簡稱變更反映公司已經實際開展的新業務,但其營業收入占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低于30%的 ,應當充分披露其合理性、必要性以及相關業務的開展情況或實施進展,如項目進度 、經營業績、人員配置等,并予以風險提示。
今年3月 ,湘油泵表示,隨著公司戰略轉型及不斷發展,公司業務結構已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更加全面地體現公司的核心業務和產業布局,準確反映公司未來戰略發展方向 ,公司名稱由“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湖南美湖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證券簡稱變更為美湖股份 。
2023年,湘油泵在機油泵產品、新能源車用零部件 、其他產品、變速箱泵、電機業務上產生的收入 ,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50.05%、20.66% 、11.29%、9.41%和6.94%。湘油泵設立時主營內燃機機油泵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但近年來機油泵產品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新能源車用零部件產品和其他產品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逐年提升。
借力并購重組“煥新顏”
并購重組是一些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 ,也成為公司變更證券簡稱的重要原因 。
以珠免集團為例,其此前證券簡稱為格力地產,但通過重大資產置換方式 ,置入珠海市免稅企業集團有限公司51%的股權,并置出了非珠海區域共5家房地產子公司100%的股權。
珠免集團公告稱,公司的戰略定位變更為以免稅業務為核心 ,圍繞大消費產業鏈建立運營 、投資的企業集團。為準確體現戰略轉型規劃,變更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 。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分析稱,地產公司撕掉“地產”標簽,多以資產重組等方式退出地產業務 ,同時轉向新能源、免稅等新興領域。此舉既是企業戰略轉型的直觀體現,也可避免投資者對其主營業務產生誤判。
目前,中國證監會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進行并購重組 ,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方向集聚 。
以臥龍新能為例,其此前證券簡稱為臥龍地產,但收購了浙江龍能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4.90%的股權 、浙江臥龍儲能系統有限公司80%的股權、臥龍英耐德(浙江)氫能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權 ,以及紹興上虞舜豐電力有限責任公司70%的股權。
臥龍新能有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業務未來將為臥龍新能的利潤提供重要支撐,同時公司的新能源產業管理團隊為成熟運營團隊,皆在業內深耕多年。 ”
證券簡稱更“智能”、更“科技”
多家上市公司近期對證券簡稱進行調整時 ,側重體現“智能化 ”特色 。如春光藥裝更名為春光智能 、唐德影視更名為華智數媒、鄭煤機擬更名為中創智領。
“公司堅持電動化、智能化 、數字化、全球化的轉型方向和發展思路,擬變更公司名稱和證券簡稱,以更加全面體現核心業務和產業布局。”鄭煤機表示 ,新名稱“中創智領”寓意“中國創造,智能引領”。
鄭煤機公告稱,公司的煤礦機械、汽車零部件、工業智能等業務全面轉向智能化,并已取得智能轉型的“成績單 ” 。2024年 ,公司制定了全新的使命 、愿景、價值觀,其中使命為“智驅未來,創領美好生活” ,愿景為“成為全球領先并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工業解決方案提供商”。
另有多家上市公司則提升了證券簡稱中的“科技 ”含量,包括玉馬遮陽更名為玉馬科技、建科股份更名為聯檢科技 、龍星化工更名為龍星科技等。
玉馬遮陽早前把證券簡稱變更為玉馬科技 。公司表示,其成立以來專注于功能性遮陽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該材料是兼具抗菌、防污 、除甲醛等特殊功能的新型綠色材料 ,符合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屬于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名可以更加準確反映公司產品的功能屬性,傳遞發展決心和長期投資價值 。
田利輝表示 ,上市公司紛紛打上“智能”“科技”標簽,反映出其轉型升級的意圖,但不排除個別企業借機“蹭熱點 ” ,塑造創新形象以吸引投資者。若上市公司缺乏核心技術支撐或實質性研發投入,此類行為極易被視作概念炒作。
去“環保”特色案例持續涌現
一批上市公司的證券簡稱,正試圖撕下“環保”“環境 ”等標簽 。5月21日,中金環境更名為南方泵業;4月29日 ,天源環保更名為武漢天源;4月25日,朗坤環境更名為朗坤科技。
以奧福科技為例,公司的證券簡稱由奧福環保變更為奧福科技 ,全稱及證券代碼保持不變。奧福科技表示,公司近年來聚焦新材料領域的戰略定位更為清晰,“環保”僅能概括部分業務場景 ,無法涵蓋在材料科技領域的多元化布局與創新實踐 。
有關業內人士表示,環保公司撕下“環保”標簽,背后往往是業務重心轉移或行業定位調整 ,部分企業借此拓寬市場邊界。投資者需仔細核查公司財報,確認其實際業務與新名稱是否匹配,警惕“名不副實 ”的風險。
“投資者可以從四個維度判斷上市公司更名是真實業務調整 ,還是概念炒作。”田利輝解釋稱:一是判斷業務實質,查看公司財報中收入結構、利潤來源是否與新名稱匹配;二是判斷戰略行動,關注公司是否有并購重組、研發投入等實質性動作支撐新定位;三是判斷股價異動,若更名后股價短期異常暴漲 ,需警惕炒作可能;四是研判歷史記錄,頻繁變更名稱的企業往往存在戰略不清晰的風險 。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