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曾經 ,一輛嘉陵摩托駛過山城坡坎,是幾代重慶人共同的記憶。而今,這座中國的“摩托之都”正將這份制造基因 ,投向智能兩輪車的新賽場 。
重慶的電動化步伐正在加快,新的身份定位指向“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 ”。2024年,重慶電動車產量達298萬輛 ,同比增長19%;2025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飆升至219.75萬輛,同比激增58.6%——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根據奧維云網披露的數據,上半年電動兩輪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速為29.5% 。
更大的野心被寫進政策藍圖。2025年7月 ,《重慶市智聯電動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發布,明確提出到2027年建成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實現電動車年產量超1500萬輛的目標。
這一數字背后 ,是重慶對整個兩輪車產業價值鏈的重新定位 。
作為傳統摩托車制造重鎮,重慶已吸引全國電動車行業前十強中的7家企業入駐,雅迪、愛瑪 、臺鈴等頭部品牌紛紛在此落子。本土配套率超過60% ,電機、電控、車架等核心總成基本實現就近配套。
曾經的“摩幫三巨頭”——力帆 、隆鑫、宗申,如今僅剩宗申屹立不倒。而整個重慶的摩托車產量仍在全國占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1—7月,電動摩托車產量145萬輛 ,同比增長34%,電動化轉型在加快。
政策層面,重慶已明確雙線作戰:對內深耕國內電摩市場 ,對外劍指東南亞、非洲 、拉丁美洲等潛力區域,試圖整合產業鏈資源,開啟一場兩輪車的“新遠征”。
“摩都 ”的輝煌往事
1979年,重慶嘉陵廠車間 ,工人們組裝出中國第一輛民用摩托車 “嘉陵 CJ50” 。它仿自本田 PA50,重量輕、結構簡單,很快成為城鄉路上的新風景。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 ,這不僅是一輛兩輪車,也是一個象征——中國家庭的機動化出行,由此按下啟動鍵。
嘉陵 CJ50樣車 ,圖源:嘉陵摩托車 。
此后二十年,重慶一路轟鳴。“買摩托,到重慶”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記憶。轟鳴的發動機聲 ,曾是中國人奔向市場經濟浪潮中最具象的背景音 。
這片土壤上長出了三棵大樹:嘉陵、隆鑫、宗申。
嘉陵像是行業“老大哥 ”,CJ50 之后,又推出更省油 、耐用的 JH70 ,成為許多人學車、跑活的入門車;隆鑫從發動機起家,靠性價比突出的 LX110 等車型快速搶量;宗申則強調“動力技術”,其 ZS125 系列被不少用戶稱為“爬坡王”,也為日后推出中大排量品牌“賽科龍”埋下伏筆。
但三巨頭的命運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后開始分化 。
危機來自三個方向。政策上 ,自1985年北京首推“限摩令 ”后,全國超過200個城市陸續實施“禁摩”“限摩”。據中汽協會披露的數據,2008年 ,中國摩托車產銷雙雙突破2750萬輛,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之后在“禁限摩 ”政策下 ,燃油摩托車的市場空間被壓縮。
海外市場也在變化 。東南亞多國轉向扶持本土制造,中國摩托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技術上,國內摩托車品牌長期依賴模仿使企業在電噴系統、排放控制等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 ,難以突破排放升級的技術壁壘。
真正的顛覆來自另一個時代 。2007年前后,城市交通政策重塑了兩輪出行市場。一邊是“禁摩限摩”在全國各大城市收緊,另一邊 ,電動兩輪車以更低的使用成本 、更簡單的駕駛體驗,迅速吞食燃油摩托的代步市場。“我們突然發現,對手不是另一家摩托廠,而是另一個時代 。”一位摩托行業從業者表示。
德勤在一份報告中指出 ,2012—2018年,新國標執行前電動兩輪車市場相對飽和,銷量在3200萬上下波動 ,已經超過了摩托車銷量巔峰。
轉型從“可選項 ”變成“生存題” 。
嘉陵的扣非凈利潤自2006年起連續為負,最終在2019年完成資產重組,剝離全部摩托車業務 ,變身為“ST電能”,轉向特種鋰離子電源領域。一代“摩托之王 ”黯然離場。力帆曾在2000年憑借發動機技術創新超越嘉陵,成為重慶摩幫新老大 。但此后向汽車制造轉型之路坎坷。
宗申轉身較早。據中國摩托車商會披露的數據 ,宗申的電動摩托車產銷量從2022年的35.83萬輛增至2024年的53.14萬輛,并與雅迪、愛瑪等電動兩輪頭部企業共建產業鏈。
隆鑫等本土巨頭雖仍居全國燃油摩托車銷量前十,但電動化已是公開的戰略重心 。舉例來講 ,重慶本土的摩托車企業也在推出自己的電動摩托車產品,比如隆鑫推出高端品牌“茵未”,宗申與比亞迪合作研發長續航電池,珠峰釔動力則發布了全球首款碳纖維超輕高速電摩。
“摩都”積累的產業底蘊 ,也為重慶摩托產業的電動化轉型打下基礎。
得益于重慶完備的摩托車配套企業,以及地處西南市場核心位置,2019年開始 ,雅迪、愛瑪 、臺鈴、綠源、小刀等電動兩輪車企業也全部在重慶設廠 。它們與傳統摩企共同構成了此地復雜而充滿張力的產業生態,既有競爭,也開始合作。
新的產業鏈正在重慶快速重組。上游 ,兵家必爭之地從車架 、燈具等傳統部件,轉向鋰電池、鈉電池、智能電控系統;下游,重慶政府推動“智聯電動車數據服務系統 ” ,試圖為未來的換電 、共享出行鋪路 。
換道智能化,成為必答題
當“帶電”成為新的產業基座,競爭的焦點已悄然轉移。完成電動化替代 ,只是重慶兩輪車產業復興的上半場;如何在新的電氣化架構上,為兩輪車重新定義價值,是決定其能否穿越下一個周期的關鍵。
換言之,電動化解決了動力來源的問題 ,而智能化將決定產品的最終定價權 。 一場從“功能車”到“智能終端”的升級,因此成為整個產業鏈心照不宣的下一戰。
與汽車不同,兩輪車的智能化 ,走的是一條更艱難的路。
“兩輪車的物理條件,決定了它的智能化不能是功能的簡單堆砌 。 ”一位長期關注該領域的分析師指出。相比四輪,摩托車重心更高、穩定性更低 ,留給智能系統的容錯空間極為有限。更大的挑戰在于,兩輪車空間緊湊,對智能設備的體積、功耗與集成度提出苛刻要求;同時 ,它長期暴露在顛簸、振動 、日曬雨淋的復雜環境中,系統的穩定與耐久,成為產品能否存活的第一道門檻。
重慶企業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 。
在臺鈴大足基地生產的電動摩托車 ,搭載華為鴻蒙智聯系統,實現了手機靠近解鎖、里程預測與智能車檢。這款“明星單品”上市即獲萬臺訂單。不久前重慶兩江新區舉辦的首屆智聯電動車產業全球發展峰會上,臺鈴科技總裁姚立公開倡議,在“十五五”期間推廣兩億臺智聯型電動車 。
中國移動物聯網公司則聯合產業鏈伙伴 ,于2025年4月研發出“智聯電動車中控系統(2.0版) ”。該系統融合AI、北斗與移動通信技術,支持車輛精準定位 、遠程鎖車、充電狀態實時監控,目前正與重慶多家企業進行適配測試。
然而 ,智能化的另一面是成本 。在高度價格敏感的兩輪車市場,如何讓消費者為“智能”買單,成為商業化落地的關鍵。
重慶的解法是 ,以“場景爆款”驗證需求,通過打造產業集群降低成本。
早在2023年,虬龍科技的輕量化電動越野車銷量已突破10萬臺 ,證明特定場景下用戶愿意為智能體驗付費;而雅迪在永川構建的產業鏈,使電機、車架 、輪轂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過60%,供應鏈協同為控制智能硬件成本提供了可能 。
重慶的產業土壤 ,已從“電動化 ”向“智能化”遷移。2025年1月,雅迪、愛瑪、臺鈴等龍頭企業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 、杭州北斗時空研究院共同簽署協議,在五大方向推進智聯化,包括打造產業集群與提升產品智聯水平。
政策也在同步推進 。《重慶市智聯電動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明確提出 ,到2027年建成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年產量突破1500萬輛。
針對動力電池等核心環節本土配套不足,重慶計劃通過“精準滴灌”與“靶向引育 ” ,引育國內動力電池巨頭,填補產業鏈空白。在智能化上,重慶正推進產業大腦建設 ,通過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技術,提升生產端效率,并為用戶提供導航、救援、社交等智能車聯服務。
走向世界“摩都”
重慶摩企在思考的是 ,當中國城鎮的每一條街巷都停滿了兩輪電動車,增長的邊界在哪里?答案寫在出海上 。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兩輪電動車保有量已突破3.5億輛 ,相當于每4個人就擁有一輛。同年行業銷量為4920萬臺,同比下降10.55%。國內市場從“增量爭奪”轉向“存量置換 ”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
內卷的另一面是技術升級。東北證券在日前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指出,目前,頭部品牌已將無鑰匙解鎖 、手機APP互聯、遠程控制、OTA升級等功能作為高端車型標配 ,81.5%的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智能化車型,車輛定位、異動報警 、電池BMS管控等功能需求位居前列。
2024年智能電動車應該具備的功能 TOP10,圖源:東北證券
當國內市場逐漸見頂 ,一批具備產業積淀和先發嗅覺的企業,早已調轉船頭 。
重慶摩企的出海基因,早在1990年代就已埋下。昌明摩托是其中一個縮影:1998年成立 ,2002年啟動出海,產品憑借高性價比與強環境適應性,在俄羅斯和中亞市場扎根。
某種程度上 ,出海正在重新激活摩企骨子里的創業基因 。
政策也在助推這一浪潮。重慶將高端摩托車納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發布《推動全市電動摩托車產業“提質強鏈出海”工作方案》,針對電動摩托車在電磁兼容、制動性能等關鍵領域的痛點組織技術攻堅。
根據《重慶市高端摩托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 ,到2027年,重慶將建成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電動摩托車年產量突破1200萬輛,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80% 。
高效的物流網絡 ,是重慶摩企出海的后發優勢。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慶已形成一張覆蓋東南亞、歐洲的快速物流網。
在首屆智聯電動車產業全球發展峰會期間,長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世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目前重慶擁有面向國外5大通道,比如,西南向經內昆 、中老鐵路至老撾 ,輻射泰國、柬埔寨,可實現當日發車第三日抵老;南向經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通道至欽州港,海運3—4天達柬埔寨、越南。這些通道極大提升了重慶電動車的全球交付效率與價格競爭力 。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以“全球摩托車核心戰場”東南亞市場為例 ,中信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提到,東南亞兩輪車市場規模約200億美元,但電動化率較低。多國政府正推動其電動化轉型 ,以刺激消費并構建本土產業鏈,這為中國頭部車企帶來了新機遇 。
“同樣性能的電摩,價格是燃油摩托的2–3倍, ”春風動力CEO賴民杰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牛電動CEO李彥曾對媒體透露 ,在東南亞市場,性能對標燃油摩托的鋰電摩托車,在東南亞面臨一道“經濟賬”:過高的價格使其難以普及 ,市場增速因此放緩。
市場格局亦不樂觀 。在東南亞,我國企業的出海還要面臨本田 、雅馬哈、鈴木、川崎等日企的競爭。
面對高成本與強競爭,重慶車企選擇了分兵突圍。
津沙摩托鎖定小排量賽道 。通過調研發現歐洲多國對小排量摩托需求旺盛且競爭較弱 ,公司集中研發資源攻堅250CC以下的中高端車型。
昌明摩托深耕定制化。針對俄羅斯冬季路況,開發加強車架與防滑輪胎版本,并在莫斯科 、比什凱克設立服務中心 。
宗申、隆鑫等頭部企業則靠智能化與技術迭代建立壁壘。宗申近年推出RT3、AQS401 、RA600等多款智能車型;隆鑫旗下高端品牌“無極”在歐美市場形成口碑。
對重慶摩企而言 ,海的那邊不只是訂單與市場,更是一場圍繞技術、成本與本地化能力的遠征。
在首屆智聯電動車產業全球發展峰會上,雅迪科技提出 ,要抓住全球市場窗口期,抱團出海,實現從產品出海到技術標準與綠色生態出海的跨越 。這場遠征的終點,這場遠征不再是一個新的市場 ,而是下一個產業時代的話語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國內知名股票配資公司有哪些:配資專業門戶登錄入口-華泰證券:建議關注新疆板塊投資機會
配資專業證券配資門戶:股票配資世界-周五熱門中概股漲跌不一 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本周累漲3.49%
短線配資網站:最專業的股票配資-大摩:全球對沖基金加大對中國股票押注 本月買入規模料創半年之最
配資好評股票配資門戶:配資操盤股票-華泰證券2025中期投資峰會亮觀點:中國資產價值重估進程才剛剛起步
短線配資炒股:配資專業配資門戶-華泰證券:近期板塊催化密集 繼續推薦固態電池產業鏈
配資知名配資門戶:股票杠桿配資平臺-證券業大事件!分類評價辦法新修訂 亮出高質量發展“指揮棒”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