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當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 ,但大眾對它的認知度如何?比如,哪些因素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前有哪些癥狀?人們對血脂的控制意識如何 ,實際控制率又能達到多少?
在進博會期間,諾華舉辦了一場以聚焦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認知誤區,破解心血管慢病“管理難題”為主題的圓桌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數字化健康傳播研究基地秘書長張建珍教授分享了一組來自《支架(PCI)術后患者疾病和健康管理認知藍皮書》數據:
37.61%的患者對需接受支架手術感到“非常驚訝 ”,存在明顯“健康錯覺”;81.19%的患者不清楚自身LDL-C的結果 ,對這一核心指標認知薄弱;支架術后第三次復查率僅23%,不少患者忽視出院小結重要性,缺乏長期復查意識 。
上述《藍皮書》調研范圍覆蓋22個省份 ,累計納入202位患者,主要聚焦于我國支架術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認知、健康管理行為及社會支持現狀而展開。
“上述數據共同指向一個現實,治療依從性不僅是醫學問題 ,更是深刻的社會與文化問題。醫務工作者們應該共同關注和加強健康科普的方式與內容,讓患者真正理解疾病、掌握管理方法 。” 張建珍教授說道。
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腦血管患者已超過3.3億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與之相關 。其中血脂異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但我國居民對血脂的知曉率 、治療率和控制率均偏低 。
而要真正實現心腦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的體系化、持續化 ,關鍵在于讓科學權威、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識高效觸達大眾,推動公眾從“被動治療 ”向“主動預防”全面轉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王建安教授指出,心梗發作有很多先兆癥狀,包括典型胸痛胸悶 ,還有不典型的牙痛,上腹不適惡心等等,總體來看其先兆癥狀多種多樣 ,也會因人而異。特別是中青年男性,或是有糖尿病 、高血壓、吸煙史的人群,應特別注意監測并控制LDL-C達標情況 。
“心梗后的管理需要‘藥物治療+定期復查+健康生活方式’三管齊下 ,缺一不可。藥物方面,需要遵醫囑長期服藥,千萬不要擅自停藥或減量。另外 ,對ACS術后患者,出院后1年內需按1、3 、6、9、12個月復查,病情穩定后可改為每6-12個月一次 。復查絕不是‘走流程’ ,要查看疾病進展情況,并根據個體達標情況調整用藥方案。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借助各類科普工具,加強宣教。” 王建安教授進一步說道 。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葛均波教授則指出:“心梗術后植入支架并非一勞永逸,若未長期嚴格控制LDL-C水平 ,支架處可能再度狹窄,未放支架部位也可能新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預防和控制斑塊需從源頭入手,將LDL-C列為首要治療目標;查出斑塊后 ,需遵醫囑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時堅持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脂治療藥物涵蓋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PCSK9 抑制劑等 。近年來,以PCSK9 mRNA干擾類降膽固醇藥物為代表的創新療法 ,也已逐步應用于臨床,為降脂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
此次進博會上,諾華展出了多款心血管治療領域創新藥物和治療方案。其中 ,當初的“進博寶寶 ”Inclisiran(英克司蘭鈉注射液)已在華獲批兩年多的時間,其作為全球首款靶向PCSK9,用于降低LDL-C的小干擾核酸(siRNA)藥物 ,改變了降脂藥的既往用藥模式,一年只需注射兩針即可獲得降脂療效。
諾華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心血管 、腎臟及代謝治療領域兼創新患者服務負責人管宏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以心血管疾病為代表的慢病需要規范治療、長期管理和‘多病共管’ 。這些問題單純依靠創新藥物無法解決,藥物的有效性最終取決于患者的正確使用和長期自我管理。因此我們會繼續以‘醫療+科普’為核心抓手 ,助力患者更主動地參與自身健康管理,切實推動”醫防協同、醫防融合“落地見效。”
(文章來源:財聯社)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