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11月4日 ,A股兩融余額占流通市值的比例達2.57%,至此已連續19個交易日維持在2.5%以上。截至當日,A股兩融余額約為24916億元 。
今年,隨著市場回暖 ,上市券商紛紛發力兩融業務。上市券商三季度融出資金規模大幅增長,由6月末的1.56萬億元,增至超過2萬億元。按照監管規定 ,券商兩融金額不得超過凈資本的4倍,目前各券商的兩融規模上限,均遠未觸及這一紅線。
券商加碼兩融業務
近日 ,華泰證券、招商證券相繼宣布,公司董事會已審議通過了上調兩融業務規模上限的議案 。根據公告,招商證券計劃將融資融券業務規模上限由1500億元提高至2500億元;華泰證券計劃將融資融券業務總規模上限調整為不超過同期凈資本的3倍。
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梳理 ,早在今年9月,浙商證券 、華林證券就宣布上調信用業務額度。其中,浙商證券表示將融資類業務規模由400億元提高至500億元;華林證券則計劃將信用業務(含兩融)總規模上限從3月的62億元調整為80億元 。
中航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薄曉旭表示 ,此前浙商證券、華林證券相繼上調信用業務規模上限,一方面是及時滿足投資者的融資需求,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是借此機會擴大市場占有率,在競爭中確立優勢 ,最終實現信用業務收入的最大化。
在券商紛紛提高兩融業務規模上限的背后,是融出資金的快速擴張。W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 ,華泰證券、長江證券、中泰證券 、方正證券、招商證券5家券商的融出資金規模已超過同期凈資本的1.5倍 。
據了解,上市券商財報中的“融出資金 ”科目主要包含兩項,融資融券業務融出資金和孖展融資 ,而融資融券業務融出資金占絕大比例,因此能有效反映出融資融券業務規模變化。
不過,中證數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中證數據”)公布的10月全市場平均擔保比例為280.30% ,顯示兩融業務風險仍然可控。另據監管相關規定,證券公司融資融券的金額不得超過其凈資本的4倍,目前各家券商不管是融出資金還是兩融規模上限 ,距離這一紅線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
三季度融出規模大增
從增長曲線看,A股的兩融規模6月開始抬頭,7月加速,10月攀至高點。來自券商營業部一線的反饋顯示 ,今年8月前后,投資者參與兩融的熱情明顯提升。
Wind數據顯示,40家上市券商(剔除涉及并購并表的國泰海通和國聯民生)融出資金規模三季度環比增幅普遍在20%~30%之間 ,增長最快的兩家超過了37% 。而在今年二季度末,40家上市券商中,甚至有29家融出資金規模較去年年底縮水。
具體來看 ,截至三季度末,國泰海通證券的融出資金規模最大,為2386億元 ,環比增長27.23%;其次是中信證券1917億元,環比增長33.9%;華泰證券、廣發證券 、中國銀河、招商證券4家券商的融出資金規模也均超過1000億元,環比增幅25%~35%。
也有券商三季度兩融業務增長幅度不及行業平均水平。例如國金證券、紅塔證券 、財達證券三季度融出資金規模環比僅增長12.26%、14.08%和15.42% 。業內人士認為 ,部分券商融出資金規模并不低,兩融業務增速放緩或許出于風控考慮。
助力券商業績增長
據中證數據統計,2025年9月市場新開兩融賬戶20.54萬戶,環比增長12.24% ,同比大幅增長288%,創下年內單月最高紀錄,反映出投資者信心實質性修復與市場情緒顯著回暖。盡管10月新開兩融賬戶數量有所減少 ,但仍超過今年4~7月水平 。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研究所都提到了兩融業務彈性對券商三季報的正面影響。國信證券在三季報中披露,今年前9個月利息凈收入為11.69億元 ,同比增加45.36%,主要是融資業務利息收入增加所致。西南證券三季報顯示,今年前9個月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30.69% ,主要原因是兩融業務利息收入增加,且回購業務利息支出減少 。
“我們確實看到投資者主動加杠桿的情況增加,但市場透明度高 ,投資者對傭金率較敏感,因此營業部對該業務興趣并不太高。”此前有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在市場普遍面臨激烈“價格戰”的形勢下,當前兩融業務息差非常透明 ,這意味著券商需要將更多精力放在資本金儲備和精細化風險管理上。
例如,國元證券在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曾提到,該公司通過擔保品與標的證券評估、精細化風險管理提升擔保資產質量 ,在保持息差水平與市場同步的情況下,實現了信用業務利潤同比增長57.79%,后續還將推動兩融業務轉向“比專業 、比服務、比安全 ”的高質量發展 。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