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10月20日至23日在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十五五”開啟在即 ,據全會的定調,這將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全面發力 ,如何發力?四中全會已經作出系統而詳細的部署 。有一些原則 、信號,在今天看,或許格外意味深長。
辦好自己的事
“十四五”期間 ,中國切身感受過百年變局的深刻演進,時有風險挑戰甚至“驚濤駭浪 ”,成功突圍的最重要經驗 ,就是“辦好自己的事”。
這意味著保持充分的戰略定力、戰略信心,始終掌握自己的節奏,堅定而果決地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當然 ,有定力,也是基于有實力。
“十五五”的外部挑戰或許更趨復雜。此時,堅定而專注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正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 。也可以說,后面一系列具體任務,強調的都是“辦好自己的事”。
同時 ,公報緊接著國內改革部分之后,強調對外開放,尤其指出“擴大制度型開放” 、“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以及“積極擴大自主開放”。顯然 ,在全球變亂交織中,中國要成為一股“確定性”,以自身發展帶動全球機遇 ,同時堅持在開放中壯大自身 。這即是對世界局勢的一種回應,同樣也是“辦好自己的事 ”。
先進制造業為骨干
與以往一樣,“十五五”進一步強調實體經濟的根基地位——全會公報要求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其后首次提出要“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并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 。
這個合理比重具體是多少,當然要因地制宜。但可以確定的是 ,這個有合理比重的制造業,應當主要是更具創新含量的 、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對參與全球競合有決定性支撐意義的制造業,是內核更強的制造業。
從發展取向上說 ,“實業”被進一步提升到極高的位置,無論對各級政府官員特別是地方官員,還是對企業家、投資者 ,都是一次再提醒。
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十四五”時,首次提出“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此番公報則強調 ,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并強調“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 ,科技競爭成為大國博弈“撒手锏”的事實下,科技自立自強的緊迫性已不言而喻。具體著力,還看三個維度——
頭部,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這需要“十年磨一劍 ”,有些領域則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那些或容易出爆發式成果 、或容易被“卡脖子”的領域 ,形成難以被攻破的核心競爭力;
中堅,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基于中國的超大規模、完整產業體系等一系列優勢 ,通過盡可能高效的轉化、放量,形成難以被替代的市場競爭力;
基地,教育 、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通過進一步深層次改革,形成良好生態,厚積成勢 ,形成難以被阻擋的長遠競爭力 。
擴大內需與暢通流動
很明確,擴大內需,是“十五五 ”的“戰略基點”。“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也將是接下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今年以來對于促消費、對“投資于人 ”的反復強調 ,都可以放在這個大背景下來理解 。
而要實現有效的國內大循環,基礎支撐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統一大市場,要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 、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 ,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關鍵是掃除人為的堵點 、障礙、壁壘,讓要素合理高效流動。這正是改革的重點 ,也是難點——強調各地“因地制宜”、反內卷,包括對招商引資等進行一系列規范,尤其是對地方保護 、市場分割的堅決遏制 ,均指向于此 。
公報中還提到一句,“暢通社會流動渠道”,講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其實也關乎經濟大局。人的流動,往往伴隨著機會的流動、要素的流動,時至今日,同樣有許多堵點要破。破堵點 ,方能促流動;流動順暢了,循環也就會順暢起來 。無論從宏觀政策取向還是微觀治理手勢來說,“流動 ”二字上 ,都大有文章可做。
優勢互補與因地制宜
與上面的問題直接相關的,是對“協調發展”的腔調。
全會提出,要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體包括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 、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 ,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等等 。
一個基本的認識是,地區間的稟賦 、優勢、現實情況及其在全局中的責任使命,都是有差異的。“協調” ,正是強調各司其職、各揚其長,在全國的“一盤棋”中考慮自身方位。這當然就意味著要“因地制宜 ”謀發展、做事情,不能盲目沖動 、不能內卷 。
國家層面的導向也很清晰,重大生產力布局要優化、重點區域要發揮增長極作用 ,相應的制度供給、資源配置,都會隨之調整。這樣的協調發展,將是更高效的發展。
統籌發展與安全
較之上一個五年 ,全會提出的“十五五”主要目標專門加了一條:“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主要任務中,亦專門論述“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 。
9月底的政治局會議在審議此次全會文件時曾強調,“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從當下論,無論外部環境變化特別是科技 、金融、經貿、網絡等多層面的大國博弈,還是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演進 ,均帶來新的安全課題;平時常說的“始終繃緊安全這根弦 ”,也日漸成為發展的一個基本場景。
強調安全,當然不是可以慢發展 、不發展,而恰恰是要求更高質量、更具預見性的發展 。這更考驗發展智慧。
而像上海這樣承擔特殊戰略功能的地方 ,在主動開展壓力測試、探索“兩全”之道方面,同樣承擔天然的期許。
植根歷史與順應潮流
“十五五”還有一個目力可及的特點:這可能是科技革命進一步爆發的五年,新技術的出現與迭代 ,會將世界帶向何方,誰都下不了定論 。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社會還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 ,需要有充分的準備和回應——既是技術上的,更是文化上的,甚至是文明上的。
全會公報闡述文化的一段開宗明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 、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同時“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 ,很容易聯想到“兩個結合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今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經驗,也是今天中國對馬克思主義乃至對世界文明的原創貢獻 。而兩個“結合”本身又是不斷與時俱進的,變革當前 ,中國仍將用方方面面的探索和行動予以回應,并在行動中持續完善理論體系、建立文化自信、豐富文明成果。
所以,理解今天的中國 ,不僅要有歷史的維度、當今世界的維度,還要有未來的維度。“十五五”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 、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其“全面發力” ,也包括著面向未來的探索 。
而“十五五 ”要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也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進步——不要忘了,中國式現代化 ,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