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前不久,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 ”行動的意見》 ,鼓勵和支持全民積極學習人工智能新知識、新技術 。再一次掀起了全社會關注人工智能的熱潮。
越來越多的產業部門開啟了新一輪推動人工智能(AI)落地的專項行動,幾乎所有領域都在更加積極地探索如何運用人工智能轉化為生產力。眼下又正值新學年的開學季,北京 、天津、山東、西安 、杭州等多地也紛紛推動將AI“從娃娃抓起” ,在一年級教學中便納入AI課程 。一時間,從政府部門、到企業員工、到學生家長,社會方方面面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熱度聊AI 、講AI。
對此我深有體會的。就最近兩個月 ,我更加頻繁地收到各類關于AI的問詢,從怎么利用AI降本增效,到怎么將AI融入教育,問題不一而足 。但幾乎每一次 ,話題最終都會落到一個:“錢老師,那你說大模型用哪家的好,是推薦用DeepSeek ,還是豆包?”
我想,這里顯然是存在誤區的。可以類比在互聯網剛普及時,很多人本能地以為發郵件就是“觸網 ”的全部了一樣。差不多要到大約十年前 ,互聯網借由移動互聯的形式,實現在我國真正普及的時候,很多人才猛然發現原來互聯網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那些數十年前就被預言的定律、猜想竟然是那么地精準。驚詫之余,孕育出了一個風行一時的概念“互聯網思維” 。
我想,既然我們已經站在了智能時代的門口 ,AI已經脫離了專屬的科技背景和產業背景,開始走向每個人的個人生活。那我們不妨認真談一談:面向社會大眾的人工智能思維,到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一、人工智能思維應該是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 ,不妨把鏡頭先拉遠一些 。讓我們回想一下,今天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又“理所當然 ”的事情。譬如去超市,我們自然而然會算賬;規劃出行 ,會下意識估算時間與距離;工作上遇到不那么容易說清楚的事情,會仔細寫一封郵件等等。
細究起來,這些能力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而是建立在“數字思維”和“文字思維”的潛移默化之上。擁有這些能力 ,并不是說人人都要目標成為數學家或作家,而是人人都能將數字和文字轉化為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就算不從事相關專業,依然能用它們處理生活和工作的紛繁事務 。
同理 ,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思維”也應是一種基礎的、普適的思維方式——這并不是指人人都能“手搓 ”一個AI算法,而是要求我們具備一種如臂使指運用智能工具的意識和能力。
就像我們自己不需要會裝電腦 、更不需要會造手機 ,但我們一樣能知道什么時候需要電腦和手機為我們干些什么,以及不能干些什么。
二、人工智能思維不應是什么
現在讓我們回到剛開始的問題——直接問用哪一款大模型,學習鉆研和AI(其實是大模型)互動的方法(例如提示詞prompt),它的誤區到底在哪里 。難道這不是使用智能工具的意識和能力嗎?其實這并不盡然。我想這里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 ,是原理層面的誤區。
人工智能領域開天辟地的達特茅斯會議,舉辦距今已近70年 。在這70年里AI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科學技術門類。就拿近10年來說,AI的發展就經歷了機器視覺、語音交互 、大數據、深度學習、大語言模型等熱點的輪替。大語言模型真正成為公眾熱點 ,不過短短兩三年時間 。眼下,具身智能 、腦機接口、類腦智能都還在蓄勢待發。未來的奇點在哪里,下一個誰 ,還會以什么樣的形式帶來更大的驚喜,還是不是語言交互的形式,這些都很難預料。因此 ,如果把“AI思維”等同于“大模型思維”,那顯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好比是把瀏覽器等同于互聯網 ,既過于片面,也略為短視。
其次,是在工具層面的問題。
我們當然需要承認,大語言模型已經成為當下最具顛覆意義的生產力工具 。雖然目前它仍有幻覺、偏見 、滯后等技術性局限尚待解決 ,但大家都見證了在這短短一兩年內,大模型生成文字、圖片、影片,甚至程序代碼的能力越來越嘆為觀止 ,而且還在以超越想象的速度不斷提升。然而,是不是我們有了計算器之后,數學可以不從識數 、加減法學起 ,就直接從“按按鈕”開始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工具再強大,也無法代替人自身的思維訓練 。正所謂“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 ,止于術”。我想這句話,便精妙地詮釋了其中的關系。只追逐“術 ”,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熟練的AI用戶 ,但我們對智能時代的追求應該不僅限于此。
第三個問題,在人機交互倫理層面的錯位 。
通俗來說,就是“到底是人在用AI,還是AI在指使、規訓人”。我們用AI是因為AI能夠幫助我們 ,然而當陷于“大模型世界”中,把所有文本交給大模型,所有圖像都交給大模型 ,所有決策都交給大模型,在失去這些表達權、審美權、決策權之后,我們自己將何去何從?還是用先前提過的例子 ,我們學習古詩詞,是因為看到日出時,會想到“日出江花紅勝火 ”;看到紅葉時 ,能詠出“霜葉紅于二月花”。這些內容和聯想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體驗 。如果這些句子只是在詩詞庫中,那么對我們的意義又在哪里呢?但顯然,對于這些深層的追問 ,大模型和提示詞都不會給出答案,甚至反而會南轅北轍。而這,恰恰正是我們需要培育真正“人工智能思維”的根本原因。
三 、提升人工智能意識,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AI最為革命性的特質 ,在于它是人類文明誕生以來首個能夠遞歸式自我改進的技術 。在此之前,蒸汽機提升了生產力,但它不會自己變得更高效;電力驅動了工業化 ,但它無法自己優化能耗。而AI則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優化自身。
目標決定路徑,特質確定思維 。正是因為這種特質,為我們提供了構建面向AI思維的方法關鍵:不在于記憶命令、背誦提示詞 ,或是學習編程語言,而是去積極理解AI是如何學習和工作的——有答案時如何學(監督學習),沒答案時如何學(無監督學習) ,又如何通過試錯調整著學(強化學習),并使之能夠在工作、學習 、生活中靈活運用這些機制,將它們像文字、數字、互聯網一樣融入內化成為我們應對世界的基本能力。這或許才是真正能夠打開智能時代之門的關鍵所在。
四 、結語:把握時代的入口思維
記得十年前“互聯網思維 ”風靡各行各業之時 。一度“互聯網+”被視為萬能解藥 ,似乎任何行業只要“+互聯網”就能煥發新生。十年過去,“互聯網”一詞甚至已然淡出了人們的日常話語。轉而成為一項根植于這個網絡時代社會的基礎設施,讓我們得以習以為常地在線辦事、手機掛號、掃碼支付 、隨時檢索。
然而,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發明時間 ,遠遠早于十年前 。可見,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互聯網 ”這項技術本身,而是我們如何接納它、使用它 ,并將它的思維方式和基本邏輯納入我們的工作 、學習、生活之中。
今天,我們又站到“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大門口。雖然技術仍在快速地演進變化,但不論它如何發展 ,我們都是最終的理解者、運用者、駕馭者 。因此,是我們自己需要主動培養提升我們的思維,而不是寄希望于AI能夠“包辦” ,甚至讓其反向定義我們。
(作者錢學勝為智能系統博士,復旦大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科學畫報》編委會人工智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正規實盤股票配資平臺:配資實盤網上配資炒股-國常會重磅!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股票杠桿公司:正規配資炒股網站-人工智能全線走強!A股后市怎么走?券商最新研判
專業的股票配資價格:炒股配資利息-“人工智能+”路線圖出爐 龍頭企業熱議:影響到底有多大?
配資優秀股票配資門戶:配資正規網上炒股配資-蘋果庫克重申6000億美元在美投資:將對美國制造業產生連鎖效應
正規股票配資排名:炒股配資之家-關稅突發!加拿大總理剛剛宣布:取消!特朗普再度出手!
正規股票配資平臺:配資網了解網上炒股公司-與特朗普決裂?以色列被曝可能正準備打擊伊朗核設施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