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中國資本市場迎來多維度“信心提振信號 ” 。以招商基金、博時基金 、鵬揚基金為代表的頭部公募機構率先行動 ,通過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向市場注入“真金白銀”。招商基金宣布投入5000萬元自有資金購買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博時基金計劃自購6500萬元投向權益類產品;鵬揚基金則在當日完成首批1500萬元申購,覆蓋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等主題基金 ,并承諾后續追加1500萬元。這一系列動作不僅展現機構對市場長期價值的認可,也傳遞出“與投資者共擔風險”的積極態度 。
同日,政策層與市場主體協同發力 ,形成“穩市組合拳 ”。中央匯金明確發揮類“平準基金”作用,央行承諾提供再貸款支持,社?;饡祭^續增持A股 ,頭部險企也快速響應入市號召。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政策既包括監管規則調整,又有“國家隊”資金直接介入,疊加市場主體的自發行為 ,形成兼顧短期穩定與長期規范的合力 。這一機制有效遏制了恐慌情緒蔓延,為市場筑底提供制度保障。
從市場環境看,專家普遍認為當前與2018年存在本質差異。中金公司分析 ,盡管外部關稅沖擊帶來波動,但中國產業鏈韌性、政策工具箱儲備及科技突破潛力,使資產估值具備顯著優勢 。例如 ,我國出口結構多元化程度提升,應對貿易摩擦經驗更豐富,且內需接力效應逐步顯現 ,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正成為新增長引擎。二季度可圍繞“啞鈴型配置 ”策略平衡風險與機遇,即在防守中捕捉結構性機會。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機構自購潮往往蘊含逆向布局啟示。歷史數據顯示 ,公募自購多出現在市場低位,且后續6-12個月常伴隨反彈 。2025年以來,公募已自購權益類基金76次,金額達7.42億元 ,占比超六成。有基金公司指出,當前中國權益資產估值仍處洼地,政策快速響應疊加全球資金再配置需求 ,或為中長期投資創造窗口期。建議關注市場情緒修復后的邊際改善信號,如上市公司回購潮 、新興產業政策落地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