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碼 | 名稱 | 當前價 | 漲跌幅 | 最高價 | 最低價 | 成交量(萬) |
|---|
過去15年,我國連鎖藥房行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公開數據顯示 ,2009年底,全國藥店數量為38.14萬家,藥店市場規模突破1531億元。截至2024年底,全國藥店總數已突破68萬家 ,平均每萬人擁有4.6家藥店,遠高于日本和美國的水平。
但高速狂飆的行業已經出現減速甚至停滯的跡象。
2024年,全國關閉零售藥店約3.9萬家 ,零售藥店數量首次進入負增長階段 。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藥店凈減少約3000家。
有上市藥房企業在2025年中報中明確傳遞出暫停擴張的信號。老百姓(603883.SH,股價17.30元 ,市值131.50億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老百姓上半年凈增加門店108家 ,其中加盟門店凈增加305家,直營門店凈減少197家 。對于2025年的開店計劃,老百姓管理層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2025年公司計劃開店1000家,主要是加盟門店,并且以老店轉加盟為主。
變化并非突然出現。有行業人士感嘆:“過去大家都還沉浸在紅利的慣性里,誤把紅利當成了能力 。”
某上市藥房企業董事長自述:未來還會繼續關店
如果說各行各業都是“一條河 ” ,互聯網正在或已經讓這些河流改道。改道讓河流流速更快了,效率更高。對于藥店行業來說,這條河道已被改造得差不多了 。從有生意到沒生意 ,區別就在于有沒有流量經過我們。
我進入這個行業已經快30年,把企業做到了頭部。但你看上市公司的財報就知道,即便是頭部企業也逃不過席卷的浪潮 。
前幾年 ,藥店行業的關鍵詞是擴規模,大家都在買店 、開店,好像誰落在后面就輸了。我們也做過幾次收購。實話實說 ,大家一開始并不想拼價格、拼速度,但資本進入行業后,它們帶頭高價瘋狂收購 ,幾乎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在這種瘋狂之下,上市公司和中大型連鎖都坐不住了 。實際上是被裹挾進去,因為你不收就會被它(資本)收走。這種瘋狂也催生了藥店數量的泡沫。那幾年,很多人開藥店并不是為了賣藥 ,而是為了賣藥店 。
但現在看來,沒有誰再去刻意擴規模,因為大家明白靠規模取勝這條路已經走不通。認清這一現實后 ,最先停下來的是買店。那些資本主導的連鎖藥房現在想賣店也賣不出去,因為它們的收購成本太高 。
去年,全國連鎖藥店門店數量首次出現絕對下滑。(記者注:中康CMH數據顯示 ,全國零售藥店數量在2024年底正式進入負增長階段。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藥店數凈減少約3000家 。)
從明面上的數據看,去年3萬多家藥店關門了。但實際數字遠遠不止這個數。這跟現行政策有關 ,如果關掉1家藥店,半年內可以保留這家藥店的經營資質,半年內換址重開可繼續沿用 。因此 ,很多藥店實際上關門了,但暫時還沒有注銷資質。所以我們看到的3萬家是指已經注銷經營資質的藥店,但“店沒了、證還在”的藥店數量遠超這一數字。據我估計,去年實際關店的數量要比3萬家多一倍。
從橫向比較的維度衡量 ,國外的藥店密度基本是5000~6000人支撐一家藥房 。按照這一比例,國內有30萬~40萬家藥店屬于正常水平。但現在藥店數量接近70萬家,這意味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藥店會關門。今年就可以看到 ,還會有大量藥店關門 。
除關店外,藥店還有別的辦法嗎?目前來看,沒有治本的辦法。不管是產品多元化也好 ,做私域流量也好,還是增加客戶黏性,只能說大家還在努力嘗試。以前業內的老板們聚在一起討論的是怎么發展 ,現在討論的都是怎么活下去;以前討論怎么賺錢,現在討論怎么減虧 。
藥店還是門好生意嗎?在我看來,早就不是了。
區域連鎖藥房老板自述:線下賣藥反哺線上關店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有效辦法
我們和另外一家連鎖藥房應該算是本地規模最大的藥房企業。但現在那家企業已經破產了 ,我們已經關了很多門店,今年還要繼續關 。
去年到現在,我們一共關了大概120家門店,裁掉了500人 ,現在還有600多家店,今年下半年預計還得關。虧得沒辦法了,去年忙活一年凈虧了2000多萬元。今年到目前為止勉強能維持盈利 ,但這不是因為賺得多了,而是把“包袱”丟掉了一些 。
線下藥店生意不好做,跟線上平臺的沖擊有很大關系——我們在線上賣得越多 ,虧得就越狠。只能拿線下賺的錢去彌補線上的虧空。
舉個例子,很多在線上銷售的藥品都是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銷售。比如太極藿香正氣液,我們的進貨價在14元左右 ,要求的零售價是29.8元,但線上賣多少?促銷期間能賣到2元 。也就是說,賣一盒就得虧12元。三九感冒靈也是 ,進貨價在十三四元,線上經常賣四五元。這些產品都是流量產品,銷售規模大,賣得越多我們需要填補的虧空就越大 。
另外 ,平臺的抽成和配送費要拿走差不多15%的利潤。扣掉各種人力成本、租金成本 、運營成本等后,我們的毛利率原本在20%左右,再扣除15% ,可以算算還有多少錢可賺。
在我們所在的省會城市,消費者線上買藥的習慣比三、四線城市或鄉鎮更普及 。據我們了解,這些地方很多同行的線上訂單占比只有5%~6% ,甚至更低,但我們的線上訂單占比超過20%。
現在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水平也跟我們差不多。如果把成本控制得好一點,貼牌的自有品種比較多 ,也許毛利率可以到7%~8% 。
前幾年大家還在積極想辦法,包括提倡專業化、慢性病服務等。但再專業的服務,也擋不住這種低價攻勢。
賣店這條路也行不通了 。之前行業并購風氣最盛時 ,資本的收購價可以給到銷售額的1.7倍左右,比如銷售額是10億元,出價可達16億~17億元。但從現在藥房上市公司的市值來看,它們的市值就是銷售額的30%~40%——1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上市公司 ,市值才三四十億元。所以現在沒有值錢的藥店,賣店這條路也走不通。
關店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有效的辦法,什么時候能重新賺到錢了就不關 ,賺不到錢就一直關 。據我估計,未來三到五年,全國的藥店數量就能回歸到40萬家左右 ,去年關了3萬多家,今年估計能關10萬家。
某省行業組織負責人自述:藥店的高速發展是紅利 怕的是誤把紅利當能力
比起藥店老板們,我不在一線。但有時候站在距離行業適中的位置觀察 ,更能看清行業變化 。
藥店這個行業之所以還活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現金流比較好。但實際上它的純利潤已經下降到一個匪夷所思的狀態。幾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純利潤率在1%~3%,也就是一年賣了1億元 ,純利潤也就200萬元左右,做得特別好的,純利潤也就600萬元左右 。
但是接下來,我認為這1%~3%的利潤水平也保不住 ,這會導致什么?會導致大量連鎖藥店經營者關店。以我所在省份為例,去年全省大概關了6000多家藥店,今年肯定更多。
我個人把行業的藥店經營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上市公司群體 ,它們是資本市場的公眾公司,牽涉的就業等經濟問題非常龐雜,因此它們“必須活下去”;第二類是中等規模的連鎖藥房老板 ,這些人還在積極探索 、想辦法、找原因,一邊關店“瘦身 ”,一邊從自身角度努力做好經營;第三類就是干到哪天算哪天 ,實在干不下去就撤退 。
行業從向上到向下,回頭看其實是個很清晰的過程。但人在進程中的時候,往往看不真切 ,只有回看才后知后覺。
我認為這個過程中有幾個因素麻痹了大家的判斷 。首先是2017年流傳的處方外流消息。這消息一傳出,整個醫藥流通行業一片歡呼,資本也是沖著這個利好才進入藥房行業。到2020年左右,處方外流的技術通路已經跑通了 ,但處方出不來。這時行業還在等,期盼著醫藥進一步分家,但2024年大家意識到這個利好很難兌現 。這個反應慢了一步 ,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行業沒有盡快轉變品類結構,仍保持著原有的經營方式。
第二個因素,是前幾年大家度過了一陣非常態的紅利期 ,誤以為那種狀態可以持續,沒有認清真實情況。
第三個因素也是最大的因素,是大家“用藥賺錢”的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了 。如果2019年有人說“賣藥會賺不到錢” ,大部分人都會反駁:“藥品怎么可能會沒錢可賺?! ”行業經過了近15年的高速發展,很多人還沉浸在紅利的慣性中。人的慣性是最難改變的,一旦有過成功的經歷 ,就會按照慣性不停地走下去。
但今天來看,如果你問我行業的高速狂奔是得益于從業者的能力,還是時代的紅利?我可以肯定地回答,100%是紅利 。行業里肯定不乏有能力的人 ,但有更多人是吃到了紅利。
最害怕的是,誤把這種紅利當作能力。
2023年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醒過來了 ,但從數據上能看出,當時行業還有一些擴張動作和意圖 。到2024年全國藥店數量絕對值下降,這是20多年來頭一回 ,大家伙這回終于看明白了,藥店數量向下走是必然。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并不反對 ,我認為應該去調整過度飽和的藥店數量。
目前藥品零售行業已經進入了結構性增長的新階段,不再是過去全行業普漲、靠規模擴張驅動的粗放式增長 。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炒股杠桿怎么開戶:股票正規平臺-神農集團披露87萬頭仔豬擴張項目 為何時隔一年又有大手筆?公司:去年已在跟進
網上在線配資炒股公司:股票開戶去哪里開戶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答記者問
網上在線配資炒股公司:股票新手開戶-硅谷跑出一匹AI應用黑馬 視頻實時換臉真假莫辨 背后創始人系中國90后
配資網了解網上炒股公司:股票配資開戶費用-新一代中國操作系統銀河麒麟V11正式發布
網上炒股配資開戶:中國十大股票配資公司-中信證券:目前重點關注的依然聚焦在AI、創新藥、資源、恒科以及科創板
北京網上炒股配資網:股票配資公司排名-這一刻自豪!殲-20首飛官方畫面時隔14年首次公開
還沒有評論,快來說點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