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珠集團(000513.SZ)削減成本的效果顯現 。
這家藥企去年營業收入118.12億元 ,同比下降4.97%;歸母凈利潤達20.61億元,同比增長5.50%,扣非凈利潤19.8億元。麗珠集團還繼續保持高分紅策略以維持投資者信心 ,擬每10股派發11元現金紅利,分紅率約82.5%,對應股息率3.13% ,過去三年累計分紅超60億元。
隨著國家集采常態化、醫保支付改革及同質化競爭加劇,傳統化學制劑和大宗原料藥領域的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麗珠集團經營壓力大增 。在化學制劑方面,注射用艾普拉唑鈉因醫保談判降價和集采中標影響 ,銷售收入同比下滑;中藥板塊則因抗病毒顆粒在2023年疫情與流感刺激下基數偏高,2024年需求回落導致收入下降。不過高壁壘制劑亮丙瑞林微球 、參芪扶正注射液等產品繼續穩定增長,超出預期。
2024年麗珠集團投入研發費用10.44億元(研發費率8.84%) ,公司指出:對普通仿制和缺乏專利護城河的項目做減法,集中資源于高壁壘品種和創新藥領域 。在此之前,麗珠集團放棄了PD-1等重點品種 ,試圖向創新藥企轉型遭遇挫折。
仿制大過創新
目前來看,麗珠集團業績主要依賴化藥與原料藥板塊貢獻。2020年以來,麗珠集團的季度收入一直在27億元-35億元之間上下波動 ,核心業務板塊主要依賴化學制劑和原料藥及中間體。尤其是化藥板塊,過去單季度曾維持在20億元的收入區間,如今下滑到15億元左右;原料藥板塊單季度大約維持在7-8億元左右 。雖然內部產品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凈利率 ,但整體收入端沒有明顯增長。

高端制劑方面,微球制劑開發進度低于預期,已上市或即將獲批的品種有限。麗珠集團原本在微球領域起步早,其中亮丙瑞林微球自2009年上市后 ,快速打破進口壟斷并持續擴張,成為國內銷量最高的微球制劑之一 。除亮丙瑞林外,公司已上市或在研的微球產品還包括醋酸曲普瑞林微球、阿立哌唑微球(已申報生產) ,以及3個月劑型的亮丙瑞林微球、丙氨瑞林微球 、布瑞哌唑微球、戈舍瑞林植入劑等。
微球制劑技術是利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將活性藥物包封于直徑數微米至數百微米的球狀顆粒中,以實現緩釋或長效給藥的一種高壁壘制劑技術。由于微球制劑對工藝控制及質量穩定性要求高 ,生產流程涉及溶劑揮發、乳化 、固化、凍干等多道環節,需要充分考慮藥物性質、載體材料選擇及環境因素的影響 。全球微球技術壁壘主要掌握在歐美日制藥巨頭手中,國內僅有9個微球產品獲批上市 ,麗珠集團的微球制劑主要受大規模生產工藝壁壘限制。
近期,麗珠集團生產的亮丙瑞林微球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為全球首個按照美國FDA相應指南完成生物等效性研究并獲批的GnRH長效緩釋制劑 ,國內僅此一家。該藥品用于前列腺癌、絕經前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等適應癥,全球銷售額約25億美元,2023年國內終端銷售額46.6億元 。國內市場主要競爭對手為原研藥武田,麗珠集團在2023年約占40.3%的市場份額。
麗珠集團雖在高端仿制藥領域仍有一席之地 ,但在創新藥領域可能遭遇更多困難。
麗珠集團曾是國內較早進入抗體藥物研發的企業,但如CD20 、地舒單抗生物類似藥、PD-1單抗、OX40單抗等多個項目均先后被終止 。目前,僅有重組人絨促性素(2021年4月上市) 、托珠單抗生物類似藥(2023年1月上市)形成了一定銷售規模。后續管線中值得關注的是IL-17A/F雙靶點單抗 ,針對銀屑病、強直性脊柱炎的III期臨床已在2024年中完成患者入組。
1月11日,麗珠集團終止PD-1單抗項目,計提資產減值約9242.5萬元 ,這對公司是一個打擊。2016年12月26日,麗珠單抗(麗珠集團控股子公司)首次提交PD-1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并在2017年獲得美國FDA的臨床許可 。然而2018年與來包括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企業的PD-1藥物先后上市;國內已有近20款PD-(L)1產品投放市場或進入關鍵臨床階段 ,市場迅速飽和且競爭激烈;麗珠的PD-1產品始終未能實現商業化上市,終因落后于競品梯隊而被迫放棄。
目前來看,海外市場更有潛力。2024年 ,麗珠集團海外收入約17.24億元,占整體營收14.59%,同比增長9.69% 。原料藥及中間體出口收入達16.68億元,同比增長7.93% ,規范市場直接銷售占比35%,高端抗生素獸藥等優勢品種持續發力,多項原料藥在歐盟 、美國等獲得注冊或認證;制劑業務海外銷售同比增長65.98% ,包括注射用醋酸西曲瑞克獲美國FDA批準上市、抗病毒顆粒在俄羅斯取得歐亞經濟聯盟國家注冊證等。
資金仍然充裕
目前,麗珠集團賬上擁有約108億元凈現金,在BD(對外合作與引進)上擁有充足資金支持 ,持續“買買買 ”布局。公司近兩年已通過外部引進方式獲取多個潛力品種,包括凝血酶抑制劑、抗抑郁藥 、抗真菌藥以及前列腺用藥等 。借助廣泛的臨床資源、成熟的營銷網絡和品牌信譽,公司能更快實現引進產品的放量。在投資者交流中 ,公司也明確將繼續積極篩選全球范圍內的新靶點、新技術,與更多優質Biotech企業達成合作。
尤其在化藥板塊,麗珠集團主要通過外部合作(BD)引進品種 ,當前處于III期臨床的有P-CAB藥物Zastaprzan(JP-1366)及口服GnRH拮抗劑艾拉戈利鈉片 。Zastaprzan在反流性食管炎(片劑)和消化性潰瘍出血(注射劑)方面均處于III期,屬于國內P-CAB賽道的第三家(口服劑型)及第二家(注射劑型),但同類競品包括武田伏諾拉生(專利到期) 、羅欣替戈拉生以及復星/柯菲平的凱普拉生等,競爭格局較為激烈。
近年來麗珠集團業績增長有限 ,但經營現金流與賬面現金非常充裕,2018年至2023年公司股利支付率都在60%-80%之間,對應A股和H股的股息率分別在4.2%和5.9%左右。2024年麗珠集團擬每10股派發11元現金紅利 ,分紅率約82.5%,對應股息率3.13%;根據最新《公司章程》規定,“公司發展階段處于成熟期且無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 ,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80%”;預計這一分紅率還將延續 。
麗珠集團自2021年以來多次實施A股和H股回購并注銷股份。A股方面:2022年10月25日宣布回購4-8億元,最終于2023年10月25日完成回購4.02億元;2023年10月30日宣布回購4-6億元 ,2024年12月09日完成回購6億元;2024年12月24日再次公告回購計劃6-10億元,截至2025年2月8日已回購942.6萬股。H股方面:2021年、2024年及2025年均持續回購股份。
由于麗珠集團趨向“紅利股”概念,其創新藥企的估值光環已經褪去 。目前 ,公司動態市盈率僅15.7倍,處于歷史低位區間。

